新闻中心

扩大中小银行绿色信贷投放应多维施策

来源:本站    时间:2021-11-24

  摘要:

  相较于大型全国性商业银行,根植于地方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及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绿色信贷业务面临着自身组织架构、管理体系、产品服务等内部体制机制的变革挑战,为此,需要提高绿色信贷专业化水平,引导中小银行加快绿色转型;细化绿色贷款认定,提升绿色贷款认定精准度;完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完善绿色金融配套设施,促进提升融资效率;开发个性多元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银行业绿色信贷业务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相较于大型全国性商业银行,根植于地方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及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绿色信贷业务面临着自身组织架构、管理体系、产品服务等内部体制机制的变革挑战,在绿色贷款投放中存在着开展绿色信贷内生动力不足、绿色贷款认定不够精准、绿色贷款减排成效测算能力不足等问题。

  中小银行机构绿色信贷投放

  面临的挑战

  对绿色信贷业务关注不够,开展绿色信贷内生动力不足。多数中小银行并未明确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部门和架构,甚至没有指导全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授信指引和信贷政策,也没有绿色信贷业务管理制度。同时,由于绿色产业和碳减排项目存在技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资金需求量大等特点,资金需求的利率、期限、担保等要求与传统项目差异明显,但多数中小银行机构由于缺乏专业化的绿色金融复合型人才队伍和业务限制,仍使用传统的风险评价模型去评估绿色产业,无法准确评估绿色产业的预期风险和收益,因而较难做出信贷决策。

  绿色贷款减排成效测算能力不足。目前,我国绿色技术的界定、标准化和认证还亟待完善,碳足迹计量标准不统一,而且碳核算复杂。作为扎根地方经济的中小银行基本是围绕地方产业做文章,而相对于绿色低碳产业,绝大部分中小银行机构没有自主计算和评估绿色项目减排成效的能力,而且由于市场上缺乏具备公信、专业的绿色项目评估认证机构,导致中小银行机构只能被动接受外部信息,很难做到对全部绿色项目贷款开展减排成效测算,这导致中小银行难以对绿色项目产品定价和风险管控做出清晰的事前判断。

  绿色贷款认定的精准度有待提高。由于绿色贷款涉及的资金用途判定、绿色项目界定、企业环保属性等细节缺乏具体、细致标准,造成中小银行机构对绿色贷款的内涵、外延认定出现不同的理解。调研发现,部分中小银行依据企业属性判断,如果某一企业为绿色环保属性,其下所有贷款均被认定为绿色贷款,即便贷款资金用于日常生产经营周转。

  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除环保部门发布的环评等级外,绿色产业升级改造和环保整治项目的信息较少、数据滞后,且企业可自主选择是否参与环保信用评价,尚未形成绿色低碳企业名单的统一管理与发布机制。中小银行获取绿色客户方式主要为“贷后审定”,即通过与客户对接沟通,才能确定是否满足绿色信贷标准,企业环境评价信息等尚未实现信息共享,中小银行机构难以及时全面掌握真实情况,成为制约绿色信贷发展的瓶颈之一。

  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力度较弱。中小银行很少根据区域特点进行绿色信贷政策和产品研发,推出的绿色创新信贷产品主要以满足低层次、低附加值信贷需求为主,大多是传统基建类及工业类产品的延伸,绿色信贷主要集中于节能环保、风电、光伏等绿色行业中下游环节,难以满足科技含量高、建设周期长的绿色项目建设所需。同时,中小银行信贷服务对象主要为中小企业、“三农”等群体,从投向看其在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改进对污染防治、绿色农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还较为滞后。

  相关对策建议

  提高绿色信贷专业化水平,引导中小银行加快绿色转型。一是加大绿色项目储备力度,扩大绿色贷款投放。中小银行应牢牢把握地方产业特征和自身发展情况,重点选择地方政府大力扶持的本地绿色产业,制定具体的绿色贷款业务规划,主动储备、拓展新兴绿色领域业务。二是中小银行要深入塑造绿色金融理念,创新绿色金融人才培育体系,筹建专业人才库,培养兼备金融、环保、法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发展绿色金融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不断提高绿色金融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与服务能力。

  细化绿色贷款认定,提升绿色贷款认定精准度。一是以碳中和为目标约束,修订国内绿色金融界定标准,设置绿色贷款认定原则和条件,细化绿色贷款范围、绿色项目认定细则、减排核算内容、绿色贷款统计口径与归属等标准要求,强化对具体项目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二是健全绿色金融法律体系,对照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下的能源政策、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明确相关领域各方主体的法律责权利,并把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纳入法定义务,落实金融机构在投融资项目中应承担的环境风险责任。

  完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一是引导建立支持低碳项目的信贷专项机制,为中小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提供可靠流动性支持,提高中小银行参与绿色金融的积极性。二是中小银行应对接发改、财政、环保等政府部门,积极争取落实绿色金融业务风险补偿、风险分担、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在降低绿色项目风险的同时降低绿色企业融资成本。

  完善绿色金融配套设施,促进提升融资效率。一是打造绿色金融信息服务平台,保证中小银行机构、监管部门与环保等部门之间的信息畅通,为中小银行投融资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持,促进投融资对接和业务流程跟踪,为绿色企业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融资服务。二是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绿色金融专家库,为金融机构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破解技术方面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开发个性多元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首先,中小银行可针对低碳、环保产业的特点,在产品开发、额度定价、还款方式的选择上予以创新,为企业量身定制,从而使绿色金融产品更加贴合市场需求。其次,尝试创新绿色贷款抵质押方式,探索将绿色环保项目经营权、绿色低碳工程收益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可交易碳资产等作为质押方式,积极推动碳金融等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相关业务稳步开展,为绿色项目融资提供保障。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