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李克强考察央行要求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银行如何落实?

来源:本站    时间:2023-02-23

  1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考察,主持召开座谈会。
  李克强详细了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情况。他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近些年金融改革发展有力支持了经济发展。从过去十年周期看,经济年均增长6.2%、从53万亿元大幅增加到121万亿元,金融机构总资产大幅增加到400多万亿元,目前股市债市规模位居全球第二。经济好金融才会好,金融稳定经济才能稳健。
  我们创新和加强宏观调控,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因时因势运用总量和结构性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为维护宏观经济稳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克强说,当前经济增速回升向好,金融系统要继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这关系市场预期,稳定的预期是市场经济的“硬通货”。要深入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加大金融对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优化结构的支持,改善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可见金融系统服务实体经济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目前,银行服务实体经济面临哪些具体问题?如何解决?请阅读以下【信贷白话】的推送(作者:观湖)
  当前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几个场景与思考
  场景一:转型信心不足
  钱行长是华北地区一家城商行的某支行行长,最近被区里喊去开会,各方都说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他在台下没怎么出声。轮到他发言,表了态,很坚定表示完成任务。但会后,钱行长在犹豫,十年前那时候,一入行就是做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四万亿跟着放了不少贷款,随后几年出了很多不良。想起那段寝食难安的日子,钱行长就想打退堂鼓。制造业,上规模哪有那么容易,一不小心就出事,等等看吧!
  场景二:标准待明确
  指标在哪摆着,上级说了,做不好就约谈,等着不动也不是办法。他就抓紧摸底了所在区域还不错的企业,还主动联系了招商办、管委和区发改局,连几个大行业协会的李会长、张会长他们,还有行政审批大厅的韩处长,他都分别打了电话给嘱咐着,哪个招商来的企业开户了,做配套的也行,就赶紧给他说。
  钱行长把这段时间跑的企业给报了上去,可惜效果不理想,要么就是嫌额度大,没抵押,让找大企业或担保公司担保,信用就很难。钱行长又按要求跟企业谈,等补充上去后,又说流水不够好,行里额度都在前几名了,同业这么大了,额度又让砍。再跑企业时候,企业说咋这么麻烦,硬着头皮谈着谈着,钱行长就没了底。他口头答应着,说给沟通沟通。再后来,管委领导的电话,他都害怕接了。给介绍了很多客户,同业都做了一些,在钱行长这就没了影,久了还影响当地口碑。钱行长也很郁闷,他也不知道,到底怎么该跟企业谈了,不知道啥样的能好批。
  场景三:优势待发挥
  钱行长不信邪,干了十几年了,还真不信有做不下来的业务。但跑了一段时间发现,大企业,同业都觉得好,纷纷抢进来,他这机构的额度、价格,还真没啥竞争力,不挣钱赚吆喝的业务,钱行长是不碰的。最近两年普惠业务多,钱行长觉得这块应该能发发力,他就拢了一批过来,跟政府的担保公司合作,又跟区里搞了一个风险补偿金,尝到了甜头的钱行长,今年还想继续这样干。等再跑企业时候,发现同业的政策优惠更大了,尤其是涉及碳中和、清洁能源的项目,再加上最近设备更新抵押贷,利率低的还真是没法比。普通企业,做了几年的老客户,同样的抵押物,同业的抵押率放的更宽,最要命的,有些大行在地方分行的权限也高了,也开始限定审批时效了,客户下沉的越来越明显,市场化更鲜明了些。钱行长所在银行以往的高效率,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抢资产需要配套支持啊,钱行长也很迷茫。
  场景四:流程待优化
  钱行长在收集授信材料的时候,把小李给喊了过来,他纳闷的是,为何支行的大客户,跟普惠贷款的那个科创企业的材料清单都一样。结果小李呛了他一顿。“钱行长,您说的这个一直就这样,除了极个别的,材料没简化,这几年都是这样报,就跟咱放贷款一样,放1块钱,跟放1个亿都差不离。不光贷款材料,这定价也提了好多回了,大客户和小客户不也都一样吗?!”“我听同学待的某某大行,他们分行有些存量业务还简化审批免审批会呢!”钱行长被呛的说不出话。其实他也没生气,也不怪小李来了这么一下子,确实是戳到了痛处,加上最近业务不顺心,小李绩效没拿到,有点火气也正常,越这样,才说明小李想把工作干好,年轻人有上进心!钱行长自我安慰道。
  场景五:存量咋摆布
  最近这段时间一直忙活实体客户的事,钱行长手头的几个大国企和城投反而受了冷落,那是因为钱行长觉得这是吃饭的客户,怎么着还会做下去,这么大额度还能不给续?!区里领导不来找?等报上去才发现,风向变了,要抵押,要担保,要有现金流,要调品种结构,这可跟前几年不一样了。现在钱行长所在的市辖区,也好不到哪里去,财政盖不过来,前几年弄的几个新兴产业园也没成气候,靠产业还真不如靠土地,还有企业的再融资,但当地的地明显是卖不太动了,出让收入下滑得厉害,最近集中拍卖的,城投拿得多。存量得弄,卡的紧,向实体转型又牵扯大量精力,钱行长有一种顾前顾不上后的感觉。前头要优化,后头又让发展,钱行长觉得中间好像差着那么一回事,老是使不上劲。这还是头一次感觉这么吃力过。钱行长内心里想着今年捱过去再说吧。
  钱行长遇到的情况,估计大家在营销中都有体会。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怎么做好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其实也没有标准和很好的办法,但决定去做,还是有办法和改进措施的。道路再远,只要往前走,就会慢慢接近目标,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不吃苦就能做好也是不现实的,学费肯定也是要交的。对实体经济的耕耘到产出收获与周期密切相关,对一个区域及区域内的行业的了解、熟悉、认知也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发挥更大的能动性。
  这个课题其实很大,涉及所在机构的战略规划、指标考核、风险偏好、审批标准、营销体制、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风险大,不代表就不能做,结合最近的交流和思想碰撞,谈谈一些想法和感触。
  一是战略上引导,理念上认同。
  当前城投平台、国企和地产面临转型,银行也面临转型,存量资产如何接续,城投平台存量的维持,这些吃饭的业务,目前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融资续不上,是要命的,影响的不是仅仅一笔业务,而是当地的整个金融生态。再融资能力是各家银行考察各类企业的核心风险点,甚至已经超越了当地的财政实力和政府支持意愿。
  其他做不了,能发力的,就落到了实体经济或者说制造业上,如果要做,要不要定一个高一点的增长目标?比如按照往年增长率,今年定下来新增多少,根据市场情况浮动,在总体战略上有一个定数。定下目标后,机构上下要统一思想,意识上不是侥幸的想做或应付,而是从内心认为就是要做,不做不行,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艰难困苦都不怕的主人翁精神,执行上不能有折扣,要动真格。
  高层更需要达成一致,往同一个方向努力,杜绝出现说的和做的两张皮,两条路,造成思想和行动的割裂和撕裂,对一线也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
  二是考核上重视,差异化管理。
  往年贷款新增考核可能不怎么区分行业占比,都知道这个客群风险高,各机构也没有动力专门去营销制造业。在新增贷款考核上,要不要单独设立制造业新增指标?根据各机构基础核定目标任务、增长率等,确保人人跑实体制造业客户,慢慢引导大家去了解。
  制造业客户实际上收益并不大,不像城投企业能联动很多业务,发债也不好发,结算沉淀也不多,除了个别龙头企业,大部分脖子及以下企业也没有多少存款,承担的风险还大,确实没啥很大的吸引力。可以先从新增的户数开始,从客群入手,逐渐过渡到考核新增贷款、代发、企业高管及家庭理财个人服务等,算综合账,一上来就要奔着有收益的方向去做,先产生绑定,才多了深度合作的可能性。但贷款又是敲门砖,有贷款才可能谈其他合作,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在开始阶段,指标的设置以稳健为主,同时在挂钩权重上,合理分配到不同的机构和不同的人。毕竟每家机构的客户经理人数不是充分的,指标很全面,导致很多工作都是一个人贷前贷后一肩挑,干不过来,而且这类业务不好做,久了不见业绩,上规模也慢,会伤害一个人的职业信心。
  三是专业化营销,多元化获客。
  实际上,作为经营多年的机构,在获客上难度其实不大,信息渠道很多,各管委、街道办、招商、发改、各类协会、工信、三方合作等等,关键是如何把业务落地。需要根据各地区情况,对该类客群分区域对接解剖典型,形成基础案例。
  比如不同的产业园区或特色产业区对应不同的制造业客群,需要充分调研,把典型企业搞明白,掌握行业基础知识,比如盈亏平衡点、毛利率、上下游、订单获取等等。经过这么一个精准分析,将该类企业的核心风险点摘出来,对应拿出管控措施,列出准入标准。
  让一线知道你的审批底线,带着标准去营销,去跑客户,知道哪些企业是你的客户,哪些不是,提高效率。这样做,也能让企业知道银行的偏好,在市场上,在政府眼里,慢慢形成一个口碑。比如这家银行擅长做这块,那几银行适合做那块,形成一个风格鲜明的打法,逐渐成为区域内的一张业务品牌,甚至都有可能有子品牌和工作室,成为银行的一张名片。
  四是区域限额管理,专业化审批。
  制造业风险偏高,不可能运动式推进,选择重点区域重点推进。在区域上,设置专项新增上限。重点地区择优多增,欠发达地区优中选优,宁缺毋滥,不强制考核,不撒胡椒面。
  同时,对区域内制造业不良和关注类贷款设置阈值,建立预警机制,要有重大事项报告约束,增加过程管理精细化动作,宽进严管还是严进严管?在过程管理中,关注对制造业企业的尽调报告质量,尽调质量将直接影响业务能不能获批落地。
  什么是制造业的专业化审批?最起码应该掌握行业基础知识,渠道很多,比如行业协会专家、券商合作、私募投资机构等第三方平台合作等。定期做好存量业务梳理,知道全行目前批的什么业务,哪些是常规业务,哪些是特殊情况,厘定什么样的准入标准。一线知道了底线,营销起来会有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也能把握好业务边界,对能不能获批,能批到什么程度,可能会有什么样的风控条件,起码有一个大体预判。还是要相信一线的努力付出,有效沟通,毕竟谁都不想制造不良惹麻烦。
  五是明确具体打法,统一风险偏好。
  埋着头不管方向,很容易碰到墙。有方向,走路才有劲。定了制造业这个方向,就要根据前面的具体事项,拟定本机构的战略打法。是瞄准重点地区、重点客户地毯式拓展,还是立足存量客户深挖,是搭建政府、外部平台,还是单笔单议,逐步推进?
  需要做好客户分层,大型、中型、普惠小微,每一类制定准入要求,比如有足额抵质押的,合作良好的是不是可以增额当主办银行?流贷、固贷还是贸易融资为主?小微只要抵押物扎实,流水尚可,也能增额做主办行,甚至提高一下额度。在这一块,是不是可以借鉴同业的优秀做法,比如普惠的线上化审批,比如拟定出普适性的打分模型,根据订单、专利、收入、财务指标等,打出多少分,作为一个风控的准入底线。
  尽调的一系列动作实际是风险偏好的一个映射。做好了基本动作,遇到特殊情况的,外加少量附加动作,企业也不会嫌烦,银行内部人员也不会觉得事多,慢慢的会逐渐达成一种默契。在跑客户时候,有底气。制造业最核心的就是高层的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定好标准之后,审批条线在做好基础分析之后的全力执行,定了就能干,说了就能做,而不是浮在面上。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尽管道理曲折,做好不易,但银行人必将全力以赴。
  来源:全行联信贷白话